raychair

@raychair121

我反抗,故我們存在的《米奇17號》

電影的劇情跟小說有很大的出入,我認為源於電影和小說有著不同的著眼點。小說偏向探討個人的同一性,電影則以宏觀的角度去探討社會階級和政治。

照亮他人的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

哲學家 Martin Buber 曾說:「所有真正的生活就是相遇。」唯有我們開放自己,相遇和認識不同背景的人,我們才可以看到彼此,聽到對方的心聲。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讓我可以跟聾人相遇,來到聾人的世界。

落花流水的《她和他的戀愛花期》

戀愛就像花束,盛開有時,枯萎有時。電影的英文名叫 We made a beautiful bouquet ,不帶一點可惜或感嘆的意味,更像是一種感激之情。最後,兩人也接受分開的事實。雖然偶爾會想起過往的點滴,還是會勇敢地前行。我們曾經真心的愛過對方,創作了美麗的愛情花束,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。我們應為此感到驕傲,而不是自責。

我們都是艾爾迪亞人的《進擊的巨人》

在巨人的世界中,角色們不時面臨著生存與自由之間的艱難抉擇,這些抉擇不僅關乎個人的生存,更引發了對自由本質的深刻反思 : 究竟自由是什麼?

超出生與死的《雲圖》

《雲圖》是一部科幻史詩小說,透過六個跨越不同時空的故事,探討人類的因果關係和輪迴主題。每個故事中的角色互相影響,反映出自由、愛與人性的重要性,展現歷史的重演和社會的變遷。

早日脫離苦海的《破.地獄》

電影中所謂的「地獄」更像是形容一個人主觀的感受,多於一個客觀的環境。當一個人處於不被了解、深陷於掙扎、矛盾和不滿的狀態,這就是「地獄」。

當AI機械人🤖玩動物森友會《荒野機械人》

I機械人在無人島上演《智能叛變》的故事

當人生「卡關」的時候, 每次都要選擇 Continue 的《明日,明日,又明日》

《明日明日又明日》提醒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明日,而不是為昨日而後悔。當人生「卡關」,遇到挫折的時候,每次都要選擇 Continue. 因為只要 Press Start, 明日又是新的一天,可以再次挑戰,挑戰又挑戰。

侘寂與《汪汪夢裡人》

終有一日,我們像狗狗一樣,要面對一些重要的人在你生命中離開。生活本身並不完美,而你也不應該試圖讓其完美。在不完美的人生中,感激那些曾經陪伴你度過風雨的人,帶給你美好的回憶。至於,留過的眼淚,將在某一天化為雨水,滋潤你成長。

腦內的最佳損友《玩轉腦朋友 2》

跟自己腦內的情緒相處,要好像好朋友對待你一樣。當你失望時,你的老Best會鼓勵你,而不是「踩多你一腳」。當你失戀時,你的老Best會幫你擦乾眼淚,而不是指責你。學習全然接受自己,無論是好與不好、開心與傷心、尷尬與自信滿滿的自己。

早點回家,做一個《全職乖孫》吧!

《全職乖孫》提醒我們最珍貴的付出是陪伴,而不是名牌手袋。因為錢可以掙回來,手袋可以再買,而時間是一去不回。

我們也是倖存者的《哥斯拉-1.0》

電影中的敷島跟關行男一樣,不是不怕死,只是怕死得沒有意義。為了保護家園和家人,敷島甘願捨身成仁。面對國家機器統一口徑,不斷「打飛機」推崇「愛國」和「殉義忘身」。鋪天蓋地的宣傳,服從的傳媒和應下,有誰不會被影響呢?經歷戰爭的倖存者,他們對戰爭、政府和生命有另一番見解。無論是科學家和維修員橘,他們都以保留參與者的性命為首要…

一個動物解放的王國《猿人爭霸戰:猩凶帝國》

猿人系列電影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共鳴,是因為它們有科幻概念,而且處理了階級、種族與人性的問題,迫使我們透過這個奇幻世界來看待人類面臨的問題。

突然想起你《遭遇警察》

華澤:我們編這本書時並不是想說這個警察國家它有多麼地殘忍。關於殘忍,幾十年在中共統治下,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。這本書主要想反映警察的無處不在,他的觸角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細胞。文革期間,我們說這是一個專政的國家,現在說這是一個警察國家,就是說他的觸角深入到每一個細胞裡面,只要你稍微有一點讓他們覺得不滿…

在這個瘋狂世界,有時候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
在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裡,作者 Lori Gottlieb 帶我們進入心理輔導的會談室,了解五個人的所面對的境況和內心世界。他們的故事,也許你會覺得似曾相識的。

一套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美國電影 《美帝崩裂》<-- 超譯戲名

電影英文名叫做 《Civil War》,直譯只是內戰而已。台灣譯做《帝國浩劫:美國內戰》是比較客觀。香港這邊完全是放飛自我,超譯戲名。美國改為帶有負面的美帝,內戰就超譯做崩裂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原因自然不可明言,卻心知不宣⋯⋯

虛無的《可憐的東西》

「我們必須不斷體驗一切,不只是美好的事物,還有屈辱、恐懼與悲傷,這樣我們才完整。」妓院老闆娘 Swiney 如是說。人生可以是如白紙的虛無,也如白紙般充滿無限的可能性。你可以用鉛筆寫自己的故事,你也可以用畫筆繪畫未來,甚至你可以將它摺成紙飛機,一飛沖天。你不是可憐的東西,而是自由的人類。

遊走於渺小與宏大之間的《三體》

科幻小說就是希望回應「我是誰?」和「我為什麼要生存?」這些問題。想像生存在藍色波子表面上的我們,要如何流浪地球,甚至推開抽屜,去外面的世界一探究竟。縱然我們明天還要上班,為了柴米油鹽而煩惱,至少科幻小說讓我們擁有廣闊一些的精神生活,更重要的是時刻提醒我們有無盡的可能,使我們有流浪的決心。

由愛寫成的《絕地盟約》

電影《絕地盟約》(Society of Snow) 改編自1972年發生的「安第斯空難」,一架載著烏拉圭橄欖球隊的飛機,於安地斯山脈遇上亂流,最終撞山導致機身斷為兩截。機上總共45人,40名橄欖球員和家屬和5名機組人員,18人在事故中或不久就罹難。空難地點為海拔4千公尺、零下40度,在此絕地下,其餘27人掙扎求存的故事就此展開⋯⋯

自由從來不是免費的《自由之聲》

看完電影不知道可以怎樣做的話,讓我給你一個建議吧!新年收到的利是錢,與其用來買一件新衫,不如協助拯救一個孩子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