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的點線面之面——抗日多少年
上周提及歷史,那就繼續這話題,今次是抗日戰爭。
近幾年中共將8年抗戰改成14年抗戰,即由1937年提早由1931年開始。中共選擇1931年作開始,是因為九.一八事變。相信大家心知肚明為何有這改動,是要表明中共是帶領中國人民對抗日本侵華,贏得勝利。
記得中學時代讀中國近代史時,每當讀到「攘外必先安內」,總會得到以下的結論︰國民黨軍要先消滅共產黨軍,才會對抗日軍,所以國軍是消極抗日。張學良對此不滿,故發動西安事變,向張學良作軍諫,迫使蔣介石全面抗日。
這些是否真的如此?最近閱畢一本名為《戎禮馨香:1931-1937國軍對日作戰紀念儀式研究,作者溫玉珍試從作戰紀念儀式來看當時國軍在1931年到1937年間,是否不抗日。
作者選了5個追悼大會/紀念塔揭幕典禮(下稱為案例)的過程作研究分析,包括出席人士、整個儀式、祭文。5個案例分別為: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追悼大會、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、追悼冀熱一帶長城戰役陣亡將士大會,第二十六軍剿匪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,及綏遠挺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。作者曾分享為何以這題目入手作研究,是因為某天到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,看到一個一個大的紀念碑,從而引起她以這角度研究國共歷史。
5個案例中有兩個跟松滬會戰有關,想必有其意義。根據維基百科資料,松滬戰事過後,即1932年4月15日,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宣戰。中共現在亦視此為抗日戰爭之始。[註1]
作者在書中表達,5個案例中都有一套儀式,包括奏哀樂、恭讀總理遺囑、讀追悼詞、祭文、上祭物、三鞠躬禮等。透過儀式來凝聚軍民的向心力,團結軍民,共同對抗外敵。而從每篇祭文中,可以看到如果建立同仇敵愾的意志。當時的祭文,大都以魏晉駢文體。如在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追悼大會中,主祭官居正(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)[註2]的祭文為:
⋯⋯天禍中國,災䘲勿休,倭奴肆虐,舉國同仇,挽此危局,賴多士之貔貅,與敵偕亡,欲解四萬萬同胞之隱憂,屍裹馬革,淚溢神州,散聲遠播,正氣長留,嗚呼,天下滔滔,等奴顏與婢膝,諸公壯烈,令後人景仰於千秋。(頁81)
從這些儀式、文字,的確看到國民政府如何在這些悼念會中,凝聚軍民一心,共同對抗外敵。
那回到開首的疑問,國民政府是否只顧消滅中共而不抗日,作者有以下的看法:
⋯⋯其次,淞滬對日作戰的失敗,對全體軍民而言是一種恥辱,因而必須臥薪嘗膽以準備未來的對日作戰,而「準備」對日抗戰的前提便是要服從南京政府以及領袖蔣中正的指揮,擁護南京政府「攘外必先安內、统一方能禦侮」的國策。傳統見解認為,所謂「安內」,乃是專指針對中共的圍剿作戰。但我們從典禮諸公的講話可以看到,「安內」更為廣博的含義,乃是统一國軍、國府內部的派系,整合全國的力量。否則,類似「閩變」這樣的事件,絕對於對日作戰無益。⋯⋯(頁118)
對國民黨中央而言,軍隊/軍團各自為政,不聽中央指揮,甚至發動政變,是最大的問題。所以團結軍民是最大前提。作者在結尾部份更進一步指出,當時國民黨視日軍及共產黨是敵人,都是要消滅:
1931年「九一八事變」到1937年「七七抗戰」這6年間,不論中外,政府與民間普遍用「國難」一詞以概括此時期國家處境,因此,常見以「國難期間」或「國難六年期間」指稱這段準戰爭狀態的時期。此外,學者蔣永敬在「抗戰史論」一書中,使用「局部抵抗」,來相對於「七七抗戰」後之「全面抗戰」。此時國軍面對的「國難」,不僅是來自外部的日軍,還有在內郃的中共。國軍第二十六軍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中,演說內容有「因為不剿匪國家不能生存」,足以窺見國民政府將內亂與外患視以內外無分別的等量威脅。⋯⋯國民政府面臨內外交鋒的空前變局,採取「一面交涉、一面抵抗」,強調的是「軍民一體」,發起長期精神戰備。從這段期間的陣亡將士追悼會觀察就能理解,所謂「國軍只打內戰、不抗日」、「1937年前,國民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是不抵抗的、是喪權辱國的」基本上是不攻自破的言論。(頁252、253)
對我而言,作者的論述及論據是我從未曾聽過,比如「安內」是指團結軍民,而不是單指消滅共軍。然而,這只是回應了國軍並非不抵抗日軍入侵這論調。至於「安內」,仍是一個「未解決」的疑點。
不論如何,日本侵華,結果不是中國打勝,而是日本不得不投降。而之後的局面,大家都已經知悉——中共贏得政權,國民政府退守台灣。
只是,正如龍應台老師的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》所言:
請凝視我的眼睛,誠實地告訴我:
戰爭,有「勝利者」嗎?
~~~~~~~~~
[註1]一.二八事變(松滬事變)(維基)—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一·二八事變
[註2]居正(維基)—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居正
《戎禮馨香:1931-1937國軍對日作戰紀念儀式研究》(博客來)—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29309
喜欢我的作品吗?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,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,一起延续这份热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