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致

弓長先生
·
·
IPFS
·

當孩子說吃飽了,可是還有些剩餘的飯粒,聽過不少父母長輩說:「把你碗裡的飯粒吃乾淨」緊接著說了一句話:「因為農夫種稻米很辛苦」

這樣的一段話,代表著個人內在狀態不穩定,所導致應對的不一致。

「把碗裡的飯粒吃乾淨」這是父母長輩的期待或是過去成長歷程所養成的觀點,跟「農夫種稻米很辛苦」並沒有關係。

「把你碗裡的飯粒吃乾淨,因為農夫種稻米很辛苦」這樣的一句話在應對的概念裡面是說教、道德勸說,同時並沒為自己的內在感受負責任。

就像當孩子難過時我們可能會給予安慰;但,安慰時的用字,是能真實貼近對方,還是說教、道德勸說?

當然,如果一個成人的內在狀態是穩定安然且明確的釐清責任課題分離,是可以很明確且溫柔堅定的給予規則或指令。


另一個很常出現的情況:「當孩子要上課了;但,吃飯很慢。」

如果說:「快一點,你吃這麼慢,我會擔心,你來不及」

這樣說也是一句帶有指責的不一致表達。

儘管當事人可能覺得,我沒有指責啊!

恩,就算沒有;但,這樣的文字語言,對方的感受很容易感到指責。也因此時常一直覺得好像很努力溝通了,但是挫折感卻越來越高。


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和我聊到:「當他先生做了某件事情,會瘋狂碎念他」

我:「你這樣的應對,想得到什麼?」


友人沉思。我:「是想對方滿足我們自己的期待?」

友人不假思索的回答:「對!我希望他滿足我的期待」


但,就在這瞬間,友人的眼睛亮了起來,說:「不,我發現不是期待,而是我渴望對方看見我的努力」


另一位朋友聊到,三代相處間的困境。

簡單的前後脈絡陳述完,我:「你對你自己有什麼想法?」

友人:「我自己?沒有啊!就.....」


我:「會覺得『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媽媽』嗎?」

友人瞬間的回應:「怎麼會」


我:「這樣啊」接著,走了一小段的探索。

在某個環節時,友人自己說出:「欸欸欸,我覺得我不是個好媽媽」


我笑了,我:「有發現了?」友:「有有有」


我:「在這情況下,你的自我價值感會是高的還是低的?」

友:「很低」


我:「在很低的情況下,有辦法好好陪伴自己的孩子?走過這些歷程?」

友:「對耶!」


我:「你希望孩子跟你一樣那麼辛苦?」友:「不希望」


一個人能夠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在感受,才能更完整的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,進一步在互動中也能更輕鬆。

因為才能真實為自己的內在狀態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任。

CC BY-NC-ND 2.0 授权

喜欢我的作品吗?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,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,一起延续这份热忱!

弓長先生內觀者 / 敘事治療 /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/ 曾經音樂人
  • 来自作者
  • 相关推荐

參考

言教?身教?

錯誤解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