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独人生途
趁着bank holiday,早上匆匆写下本次七日书的首篇文章。
主题是孤独。其实好久都没体验过孤独了,可能忙碌起来不太有空关照自身的情感体验。
小时候的孤独是因为跟母亲分开。八岁时父母离婚,母亲有一天突然告诉我要与我分开住,她没有表现出丝毫波澜,我见她这幅样子也只好忍住强烈不舍的情感不表现出来,实则背后不知偷偷哭过多少次。初二时父亲终于遇见现任的妻子,要正式开启一段新的安稳生活,于是要求母亲平日不能再来照看我,并将原先同意她保留多年的房子钥匙交还回来。那是第二次跟母亲分离,又是一阵强烈的孤独之感袭来,只不过这次没有持续太久。
也正是那时,跟班里一名女生谈了一段不明不白的恋爱,最后不欢而散。可能果真太需要有人陪伴了。
自从母亲不再与父亲同时出现,父亲就渐渐成了路人,尽管父子俩一起生活。当然,这也是因为他对我完全实行放养所致。比起养育小孩,他更在意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生活。后来见过许许多多不同的家庭,看过别人的父母如何养育小孩,更加确信自己与他之间不是一种父子关系。可以说,自八岁以后,我就已经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独立生活了,我们只是碰巧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。由于精神上早早独立,我便寻找时机一心追求物质上的独立。一直到现在我都时常暗暗自豪,因为已经几年没向家里拿一分钱了,而我的很多同龄朋友还与他们的父母同居。
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太过敏感。例如某些留学生,我知道他们家里很富有,他们可以混迹夜场club,谈的都是我听不懂的奢侈品牌,难掩气质之风流不羁。但他们一谈到自己的家庭突然就像变了个人,在父母面前乖巧听话,总是不自觉地在外人面前维护家人的面子,立刻从一个玩世不恭者变成一个传统保守的中国人。我眼里是他们红色的低胸晚礼服和深深的眼影,心里却感觉怪怪的,好像在看以前那些渴望长大的小女孩强行给自己换上大人的服装,妖艳性感的妆容下依旧藏着未发育的天真。唉,看来我们真不是一个圈子的人!
小时候体会过孤独的切肤之痛,长大后却又执着于斩断联系,甚至享受孤独。我人生的下一阶段,便是要破除这种执念。现在最要感谢的就是身边这一群朋友,尤其是Peter和Judi,让我重新学会感知人情冷暖,重新扎根在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中。
我是很要强的人,有一次凌晨被困Sunderland街头,错过了最后一趟火车,想尽办法也找不出回家之法。最后还是路人提醒才试着拨打了朋友的电话。挂掉电话后立马在街边掩面大哭一场,心里情感极其复杂。想到之前做的那些努力,那副窘态;想到换作其他人肯定早就找朋友帮忙了,可我却做了如此多心理准备才下定决心;想到Peter和Judi没有丝毫犹豫就决定半夜亲自开车近一小时来接我。
那感觉,就像《阿诺拉》中的阿妮在生活中开足了战斗的马力,已经尽力将所有事都做到最好了,但最后还是委屈地哭了出来。仔细想想,生活中、工作中的战斗姿态其实是很僵硬、很丑陋的。需要有一点真情来化解这种僵硬,需要一点审美来陶冶一下情操,这样生活才不至于太过严肃嘛。
有点跑题了,主题是孤独。总结起来,也许我的孤独课题与大多数人略有不同,我的任务不是克服孤独,而是重新找回孤独的感觉。我以为,人本就独来独去,世间孤独再大,大不过死亡。死亡总是终极的孤独,纵使朱丽叶和罗密欧双双殉情,两人依旧是各死各的,没人能真正陪别人去经历死亡,好像陪别人去旅趟游一样。所以我知道,在死亡的孤独面前,世间大大小小的孤独终究是伤不了我的。孤寂感发自心底,终究是自己与自己玩的一场场游戏。现在毕竟是成年人了,该怎么玩其实都门儿清了。该找人聊天就聊天,该社交就社交,该谈恋爱就谈恋爱。孤独是身体的信号,得多多地聆听身体,才能好好地享受生活。
喜欢我的作品吗?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,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,一起延续这份热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