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七日書] Day7 偶遇的方式是坐公车
我偶遇的很多场景,好像都是坐在公交车上完成的。大概也需要一颗期待的心,才会有更多惊喜的偶遇吧。

[七日書] Day6 洗澡的时候就会灵感爆棚
平时抓着手机不放的我,好像之后洗澡的时候才会和这个邪恶的小盒子暂时告别。一边洗澡,得以休息的大脑就会涌出各种各样的想法。

[七日書] Day5 总是不断走进的文具店
文具虽然小,比起其他商品来说价值也不算高,但是带来的幸福感却是实实在在的。用不同的笔不同的本子写字,也会有不同的心情。用了体验很好的文具,有时候还可以当作礼物送给朋友,传递这种幸福感,也很不错。

[七日書] Day4 安静有风景的餐厅
总之,餐厅的环境和气氛对我来说很重要,因为这会影响我吃饭的心情,以及这期间聊天的感觉。其他的事情我们或许很难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完成,但是吃饭是一个联络感情的重要契机,很值得选个让大家都放松下来,感到舒服的空间。

韩岭—记忆之地(第一天)
我在最后逆着出来的人流进入食堂,北方人的饭菜北方人的饭量菜量,我在那里重了十斤。吃到青菜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恍惚,骤然想到家乡。而卖菜的人说:“你要的是油菜吗?”

七日书Day1 | 心底的地方:一个小学生的房间
欢迎参观小学时期的我所居住的地方,做一个童年的梦

書抄:難道穿越大洋的船舶不是一個「地方」嗎?
段義孚 - Who Am I?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, Mind, and Spirit

0與1的移動性,建構元宇宙的地方感
移動性的軌跡承載著記憶,不斷累積的軌跡會建構出地方感。

《台北聲紋》線上共創活動(2022 台北國際藝術村,鏈上駐村計畫)
《台北聲紋》希望透過線上共創的方式,邀請與台北有所連結過的人們(在地人、外地人、海外旅人等),透過語音素材的收集,邀請人們述說自身的台北聆聽經驗,從聲音的感知模式出發,喚起每個人內心深處,與台北相連的情感、記憶與想像。

話題》我台北我街道2搶先看:台北蝸居者 · 詹宏志
繼《我台北我街道》由20位作家書寫個人記憶中的台北,近日即將出版的《我台北我街道2》,集合了22位跨領域文化人,包括精神科醫師、政治工作者、建築文資工作者、藝術家、音樂人與出版人加入筆陣。負責主編的作家暨資深編輯李金蓮跨出文學同溫層,在書中扮演聆聽者,作者群用他們的台北,讓我們對號入座自己的曾經,學習讓所有一切的並…

[城市]人文富有的「貧窟窮巷」?談高雄前金林投里
高樓環伺的林投里,是高雄前金區歷史悠久的聚落,因為城市發展政策缺乏檢討的歷史共業下,被限制建築行為,導致違建情形嚴重且維護低落,而遭冠上「貧民窟」的惡名。不過也因為這美麗的錯誤,留下前金難得的人文資產,可惜在現今城市進步的發展概念下,未來嶄新的巨大量體可能取代這座迷人街區。

屬於你的地方
是不是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屬於某個地方?

香港各大學消失的自由空間:策展報告存檔
原來的「空間」,現在只剩下「地方」。

為什麼我們常常忘了澳門?
我的邊緣情意結與聽講後遺

《聲憶八德,聲意八德》八塊厝的聲音故事: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
二零一九年的夏天,七月酷熱的天,我從台北來到桃園八德,希望用聽覺的方式帶領八德居民重新認識他們生活的地方,我邀請他們朗讀幾篇與聲音有關的文章,從他人的生活故事中,勾動出藏在八德人心中,與聲音有關的情感與記憶。

52 | 东北 | 东北完了吗?否思通化的“官本位文化”
结绳志新开辟的区域栏目|东北|也力图通过去本质化的视角理解这片区域,并细剥其与其他区域和历史脉络隐微的勾连,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在此交流。

台北市奇岩站的地方卡拉OK
我來幫年輕人大解密裡面有什麼

[城市]愛河灣,佇佗位?
愛河灣之名源自於2017年度的亞洲新灣區計畫,預計將愛河出海口的高雄港13、14、15號碼頭規劃為「愛河灣遊艇碼頭專區」,事實上愛河灣的輪廓最初是在打狗港第二期築港計畫中,在1917年度的擴張計畫提出,是為提升船舶收容能力而規劃的船渠。

自助餐老闆竟然對老人大吼…..
一大早就被嚇醒

【月讀】07-進擊的~日本地方刊物
若都挑光鮮亮麗的一面報導,把這裡寫成了烏托邦。反而看不見裡面發生的許多故事
